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 | 雷良评宇波彰《影像化的现代——语言与影像的符号学》

雷良 符号与传媒 2021-09-10



  评宇波彰《影像化的现代——语言与影像的符号学》


雷  良



书 籍 简 介

 作者:【日】宇波彰

 译者:李璐茜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

 ISBN:9787561475287


在进入本书正文前,或许先对书名进行一番分解会有助于我们对本书的理解。书名所提及的“影像化”、“现代”、“语言”、“影像”、“符号学”在书中意味着什么,又充当了什么?为什么在谈论影像化的现代的同时,还要谈及语言的符号学?我想这是需要在读书开始前意识到的问题,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读书结束后或许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本书是由宇波彰在20世纪最后十年陆续发表的论文集合而成的评论集,其主题是语言是如何从某种意义上失去意味,取而代之的屏幕影像又持有怎样的力量。本书囊括了作者对哲学、文学、照片、电视等诸多领域之下的影像问题的思考。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在思考着要写什么时,作为基础,总是会预先假设好谁将阅读这些东西”,作者此番感言是出于作为他假设对象的友人先后离世而发出的,但此话却说出了文字工作者的常态,写文字的人都会有预设的读者。一旦有了预设的读者,就不得不顾及到读者的感受,而对写作进行修改。因此读者在读书之前,就对书籍的书写进行了干涉。这种干涉的好坏暂且不论,但至少反映了读者的主动性和重要性。而且不仅书籍阅读者这如此,影像的观看者更是如此。


本书共分为四章,层层递进,深入主题。第一章提出问题的所在,为什么要反思影像化的现代;第二章是对影像进行解读;第三章是同时代的思想者对影像化的现代进行的思考;第四章以夏目漱石的《门》、野间宏的《生生死死》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几部作品为具体分析对象,试图揭示这个符号世界之下的现实。


在第一章问题的所在中,作者使用“思想之秋”在描述现代思想的状况。在过去,不乏对政治性、社会性事件热烈发言的“哲学家”,但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哲学家”却很少了,虽然也有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的“专家”,但能做到瞭望全局的人却屈指可数。作者认为这种缄默不语的现象的成因在于:当今的思想世界缺乏对立关系,而思想总是在对立和争论中碰撞出火花。丧失了对立关系,思想就丧失了对话的机会。第二个成因是语言力的衰退,作者认为影像正在逐步蚕食语言在反映现实上的地位。离作者成书的时间又过去了两个半年代,当下的情况是影像对语言已不是蚕食,而是攻掠。我们不仅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影像上,而且信息的获取也更多地依赖于影像,“有图为证”比“有文为证”更有说服力。海湾战争中新闻报道提供的影像信息在整场战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海湾战争不仅在现实中发生,在亚特兰大的电子战争中也发生,两者虽然指向同一事件,但是呈现出来的却不像同一回事。令人担忧的是,世界上多数人看到的是电子屏幕呈现出来的海湾战争,而不是真实的海湾战争,因为电子屏幕上的海湾战争是那么地真实,以至于让我们不加思索的就接受了。影像并非现实,但我们是将影像作为现实来接受的,作者把这种将影像作为现实来接受的现象称为从影像出发向现实投锚。


如果说从影像出发向现实投锚是对现实的遮蔽,那么反观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介的进化史,从面对面交流到文字交流,从文字交流到语音交流,再从语音交流到影像交流,现实被遮蔽的程度经历了由提升到降低的过程,影像对现实的重现确实是比语言更加全面。但这种更加全面引发出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太过相信影像的真实程度,甚至将影像等同于现实,在观看影像时缺少反思精神,这是影像化的现代存在的问题。

(《追忆似水年华》[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第二章影像的解读,作者以皮尔斯的符号学为理论工具对影像进行分析。在皮尔斯看来符号真正的目的是导向对真实的表现,没有符号我们就无法进行思考,表象符号化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因而对符号过程的逆向分析可以是还原真实的过程。为了强调符号学的重要性,皮尔斯将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科学,处理表象的符号学,以及处理形式的逻辑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把符号分为指示符号、像似符号和规约符号。如此一来,符号学成为了一门将表象作为对象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皮尔斯将存在本身分为三阶段来与表象相联系,第一阶段是“存在着的事物时固有的”,第二阶段是“在存在着的事物当中,不会没有其存在的根据”,第三阶段是“存在的事物,不仅只是为了其存在的根据而出现,同时也不得不持有其对象”。第三阶段的思考是作为“关系的概念”被界定的,皮尔斯认为:“被客观性地加以思考的关系是一种事实。客观性、肯定性的关系是能动的,而客观性、否定性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受难的。”


作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影像符号学是讨论影像的意义的理论,虽然是一门尚未完成的理论,但随着影像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影像符号学应当加快建构的过程,为我们分析影像化的现代提供一个工具和一种思路。影像符号学中特别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图像学,图像学研究的主体是再现的图像,是对现实的直接反映。但图像的表现力始终还是有限的,图像对现实的呈现是有限的,我们还应当留意到画面之内的事物与画面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借由可见之物,想象出不可见之物。这就是影像符号学超越于图像学的地方。


那么,影像如何进行叙述呢?任何的交流都离不开叙述,但每一次的叙述都是对现实的歪曲。为了尽量减少叙述对现实的歪曲,我们应当对每种叙述的表达机制进行解剖,找到容易出现歧义的节点。不过,正如作者提醒的那样,如果对叙述的研究仅仅止步于叙述单纯性的结构分析之上,就是对叙述的过度“解剖”,反而会迷失作为活生生的事物而存在的叙述本身。因此,作者倾向于朝分解的方向来展开研究谈论,而不是将叙述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在第三章同时代的思想里,作者对同时代的三位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评论。首先是丸山圭三郎关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的语言哲学。作者特别强调丸山圭三郎的“关系性”“语言分节结构”“纯粹性圆环结构”三个概念,其中,“语言分节结构”是最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并非是相互独立,而是在相互纠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丸山圭三郎有感于19世纪发展到了顶峰的以实体论、因果论为基础的思考模式,已经变得十分僵硬,于是对关系性进行了再思考。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性的并列,也不是交替性的存在、链接、关联。而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破坏中,在秩序与混沌的张力中才成立了关系性。


“语言分节结构”这个中心论点,指的是人类凭借语言对世界进行分节的思考方式。语言分节结构由身体分节结构启发而来,身体分节结构是指生物以自身的身体感觉为基础,对世界进行分节的行为。语言分节结构是对身体分节结构的一种借鉴与延伸,因为身体的延伸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限制,而语言的延伸却是无限制的。身体分节结构是实体,而语言分节结构是虚构的。在此两种分节结构的基础上,影像对世界的分节才得以推进。


第三个概念“纯粹性圆环结构”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这种结构存在于个人与宇宙整体的密切关系当中。在丸山圭三郎的思想中,二者择一的思考方式被否定,也没有严格的僵硬的逻辑之上的思考,事物是相互渗透的。就连生与死也不是二者择一的对象,生死均是圆环运动上的一点,生是孕育了死的生,死是孕育了生的死。


然后是广松涉的关于世界与其意义的问题,作者以广松涉的《存在与意义》作为焦点来考察广松涉的思想。《存在与意义》预计共出版三卷,已出版的第一卷是对认识论的问题进行考察,第二卷是针对实践哲学的相关问题的考察,第三卷是针对美的价值、美的判断力、文化等诸多问题进行阐释。第一卷的内容重最重要的是,所与、所识的场域之中关于空间、时间的思考方式。如果换一种极端的说法来描述这种思考方式,即时间与空间是在主体对对象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的。第二卷考察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考察不可避免地与海德格尔的考查对象重合,但广松涉不是将海德格尔的概念照搬或重复。他将价值领域的问题,与存在、认识领域的问题置于一个平行的层面来进行考察。比较可惜的是,广松涉未能成功展开第三卷的书写。


最后是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与认同的思想,阿尔都塞有三个重要的论点:(1)认识论的切断是存在的。(2)在理论中也存在着阶级斗争。(3)国家的意识形态装置是存在的。认识的切断是理解阿尔都塞的思想的关键,所谓认识的切断就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束缚性、封闭性、镜像性反复的思考模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威胁中脱离出来的过程。


第四章符号满载的世界以夏目漱石的《门》、野间宏的《生生死死》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几部作品为具体分析对象,探究符号是如何表现现实的。在对《门》的分析中,作者使用了“漱石特有的符号性”来概括《门》这部小说的特质,即该小说具有夏目漱石的反复书写的特性,小说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小说情节也像现实生活一样波澜不惊,像圆环运动一样反反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这种圆环运动令小说中的人物倦怠,却令读者兴趣盎然。

(《门》夏目漱石)


野间宏的《生生死死》则是一部具有极其复杂的多重结构的小说,小说以医院内部的人际关系为对象,而医院内部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本就具有复杂的关系。宇波彰用秩序与无序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混沌”世界来形容小说描述的复杂混乱的人际关系,从而得出生与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处于相互渗透之中的认识。


即使使用同样的分析现象的方法,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得出的大相径庭的结果。这正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表达的,我们想象力与快乐之间密不可分,世界不是以它的原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而是通过某种媒介才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都是需要想象力的。


宇波彰将想象力的展开放在最后,说明他认为影像符号学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影像的视角,但是否能透过影像内外的关系看到事物的本质则取决于我们如何发挥想象力。在这个满载着符号的世界里,比起现实的符号带给我们的快乐,基于想象力产生的快乐才是更持久,更有力的。对于存在于其中的符号化世界,我们既要乐于接受它,也应该对之持有敬畏之心。


本文原载于《符号学论坛》


编辑︱王文瑾

视觉 | 欧阳言多


往期精彩:

晏青 罗小红 | 流动的意义:传统文化移动传播的符号学阐释

杨晨 | 谜题电影的转喻建构

王强 | “无名”的叙述: 当代新闻话语的符号学分析

书评 | 李莉评宋文、薛晨译《维尔比夫人与表意学:符号学的形成》

符说 | 男性化妆,被误解了什么?


如果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请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